古建筑的存在可以說不僅能夠讓我們看到以往的風格,同時還將建筑中精髓的部分留了下來,讓很多建筑設計者能夠從其中吸取比較好的經驗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塑造出了很多經典的建筑,所以現在古建筑也有一定的市場,尤其是古典風格,對它的了解越深,越能夠被它獨特的魅力所吸引。
在建筑思想上,中國古建筑體現了明確的禮制思想,注重等級體現:形制、色彩、規模、結構、部件等都有嚴格規定,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態,但是也同時限制了建筑的發展。同時“天人合一”思想同樣體現在中國古建筑的發展過程中,促進了建筑與自然的互相協調與融合。
注重建筑,城市選址;建造時因地制宜,依山就勢,園林體現尤其明顯,強調風水。古代建筑,雕梁畫棟,墻壁亦往往作圖畫。戰國時期畫事頗盛;漢時宮室,亦多有畫人物故事,善惡畢背,以昭鑒戒;后世所畫則多山水。
相對于西方古建筑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,中國古建筑是獨立的機構體系,以木結構體系為主。木結構體系的優點很多:如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,抗震性能較高;取材方便,施工速度快等等。同時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:易遭受火災,白蟻侵蝕,雨水腐蝕,相比磚石建筑維持時間不長;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緊缺;梁架體系較難實現復雜的建筑空間等。
不過,中國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磚石建筑和金屬建筑,如《史記索隱》中稱:“石室金匱,皆為國家藏書之處。”;如《水經注》中有多處記載,《渭水篇》:“磻溪旁有一石室,蓋太公所居也”。磚石結構多用于塔式建筑。金屬建筑以銅為主,著名的銅建筑實例有北京頤和園寶云閣、湖北武當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宮金殿。
在古建筑中常見的布局就是框架式結構,這是古建筑一項重要的特征。因為在古時候都沒有太多的化學建筑材料,那么必然就會利用比較結實的木頭來組成構架,也就是用木柱以及木梁將整個結構做出來。那么墻壁在其中主要就作為了隔離的作用,支撐還是需要木頭構架的存在,這種布局的立體性更強一些,而且門窗不需要負荷太多的壓力,直接就能夠靈活的設置。
中國木結構體系歷來采用構架制的結構原理:以四根立柱,上加橫梁、豎枋而構成“間”,一般建筑由奇數間構成,如三、五、七、九間。開間越多,等級越高,紫禁城太和殿為十一開間,是現存最高等級的木構古建筑。
立面上劃分三個部分:臺基、屋身、屋頂。其中官式建筑屋頂體型碩大、出挑深遠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。屋頂的形式按照等級分為:單坡、平頂、硬山、懸山、廡殿、歇山、卷棚、攢尖、重檐、盔頂等多種制式,又以重檐廡殿為最高等級。
另外大家比較常見的古建筑的布局可以說是庭院式的組群的類型,庭院是通過單體和圍廊、圍墻組合成的。它的組織規律是非常簡明的,而且比較強調于院落的存在,這和古代比較封閉的思想也有著一定的關系。
現在有很多的建筑都模仿這個類型進行設計,講究著一定的文化以及對稱,居住在其中能夠感受到不同的文化風格。
古建中國-未來建筑的產業鏈孵化平臺!通過互聯網平臺為建筑產業鏈企業提供服務,打造一個全方位的建筑+文化+互聯網產業生態平臺。
|